May 24, 2006

無題

再過五天,就要踏上回家的路,享受睽違已久的悶熱酷暑。比起以往回台前的興奮心情,這次卻不同以往,怎麼樣也輕鬆不起來,心頭上盡是一抹又一抹的擔憂與恐懼。

下午在墨綠姨家看到姥姥病危的消息,又到長期潛水的巴斯家看了幾篇有關姥姥的文章,眼眶不自覺地濕了。這一陣子,淚腺特別發達,老病死的情事,總是很容易觸動心弦,也就順手在電腦旁多放了兩包面紙…

婆婆的狀況不好,這一陣子家裡也為了一些有關治療方式的問題而爭論不休,在在讓我感受到義國境內醫病關係不佳的現實,我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打著越洋電話,向在台灣的老爹問著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儘管老爹不可能越洋問診,至少也有釋疑的效果,比起在網路上亂槍打鳥強得多。

「取消回台」的想法,不是沒有過。米奇說:「生活與工作上的種種,也不可能因為媽這個狀況就停擺。」加上對朋友的承諾,以及報了名繳了錢又無法退費的課程,這次台灣行已是箭在弦上。

儘管如此,與以往歸心似箭,回台前一個月就開始心不在焉的狀況,今年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情形,曾幾何時,我對這個遠在他鄉的婆家,也開始有了這麼多的牽絆…

May 22, 2006

[Swiss2006] 晨間漫步

我預計搭乘中午的火車離開巴塞爾,預留了一個早上作為緩衝,一方面讓自己有時間毫無目的地漫步,一方面也希望替前兩天的遺珠之憾留點時間。

早早起了床,把該收的收好,不到九點我就已經把行李搬到車站置物櫃放好,背起背包,又拿著車票到處走去。走到電車站牌,恰巧來了一班車,我也沒多想,就這麼跳了上去…待車子開到Kunstmuseum時,想說還沒有在這一帶走過,就在博物館前下了車。

博物館還沒開門,我大致照了一些照片紀錄,便往萊因河的方向走去。看了一下路上的指標,我決定往另一間青年旅館的方向走去,就說是替下次巴塞爾行探路,了解一下另一間青年旅館的環境和距離。


沿著看似住宅區的路上,經過了有著可愛入口的漫畫博物館、美麗庭園的巴塞爾衛生部、以及綠蔭遮蔽的小教堂。原來,這間青年旅館座落於這麼美麗的地區,我霎時間有點選錯住宿地點的遺憾。之後,我又順著路走到了河岸步道,清朗的天氣,適合拍照的光線,又順手謀殺了不少記憶體。

我突然間有種感覺,「住在這個城市真好!」還記得沒多久以前,跟朋友聊起「最想要居住的城市」,友人選了巴塞隆納,而我則尚且無法決定。短短三天在巴塞爾的停留,第一次讓我有了這個想法。

儘管與其他義大利友人談到巴塞爾的時候,大部分人清一色地想到這個城市在金融與工業方面的成就,不過我看到的巴塞爾是很文化的。這是瑞士境內在文化活動上投注最多經費的區域,有著多樣化的藝文活動,交通便捷,而且綠意盎然非常適合人居,我在尋找的各種城市機能,它都能夠滿足我的需求。

我想,我一定是找到了最喜歡的城市!

May 19, 2006

【食驗室】動手做扭奇(Gnocchi)

扭奇是音譯,義大利原文為gnocchi,英文常被翻成餃子(dumpling),不過看起來做起來,其實跟我們的麵疙瘩挺像的。

幾年前第一次吃到扭奇的時候,就愛上了它。還記得那時是在一間餐廳,米奇在解釋菜單之餘也沒忘了多加上一句「自己做的更好吃」,當場也承諾一定會找一天做給我吃…只是沒想到這一等,竟然就等了快七年!

那天其實是因為想趕緊用掉發了芽的馬鈴薯,米奇才會在我正在傷腦筋的時候冒了這個想法出來。儘管這一陣子兩人工作忙碌,不過煮飯吃飯的確也是種調劑,雖然做扭奇需要點時間,既然是他自己提出的,我也就沒有太反對。只是沒想到做到一半,麵粉卻用完了,麵粉量不足的結果,是沒法在桌上搓成長條並切塊,只好用湯匙一個個現挖現丟入滾水中。味道是挺不錯,不過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前幾天晚上,看著籃子裡的馬鈴薯,我竟然也心動了起來。之前看米奇做起來挺簡單,我天真地以為可以在半小時內搞定,一小時內上桌,於是就動手削了馬鈴薯煮將起來。

我用了拳頭大的馬鈴薯三顆,在鹽水裡煮熟後搗成泥備用。之後開始慢慢篩入麵粉(大概有七至八大匙),加入一搓鹽和一個蛋黃。

原本以為這次麵粉量足夠,應該可以弄出個溼度比較低的麵糰,沒想到怎麼弄就是粘手,到後來其實是一不坐二不休,直接把還是蠻濕的麵糰刮到板子上,然後在板子上和手上弄滿了麵粉,把麵糰分成一小塊之後搓成長條,再拿刀子切成拇指指截大小,然後用叉子過一下畫出紋路(據說這樣子比較能吸附醬汁),放到灑上麵粉的盤子上,待水滾後下鍋。

也許是我不夠熟練吧!從開始做到扭奇真的上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每天中午看煮菜節目的時候,總覺得電視上參加比賽的人都可以很迅速地在十分鐘之內把現做的麵條或扭奇給做出來,只是當自己真的動手,總覺得自己手拙,總要花上不少時間。這次扭奇做完,等我下次再鼓起勇氣動手做任何麵糰,大概又是好幾個月以後的事了!

May 17, 2006

[Swiss2006] Museum Tinguely

出了拜爾勒基金會,我決定先回青年旅館一趟,把新購入的幾本書放著。儘管背著大背包,而且巴塞爾的博物館大多都設有置物櫃,不過背著幾本畫冊走來走去也是挺重的。

因為回了青年旅館一趟,又隨便找個地方用了午餐,待我真的摸到丁格利博物館,也是將近下午四點的事了。之所以敢走得如此悠閒,一方面是因為博物館離巴塞爾車站不遠,車程包含轉車等車的時間也不過二十多分鐘,另一方面,更是因為這間博物館閉館時間比較晚,一直開到傍晚七點,比其他博物館足足多出兩個小時。

下了公車,一眼就看到博物館醒目的磚紅色建築,以及擺在大門口的雕塑作品。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翠綠的草地,清朗但稍嫌炎熱的天氣,吸引許多人來到這個樹蔭密佈、噴泉消暑的小公園。看著孩子們在草地上嬉戲,以及躺在草地上曬太陽小憩的人們,讓我有著一種夏日午後的錯覺。


我其實並不知道這麼一位藝術家的存在,之所以會決定到此一訪,純粹是因為先在巴塞爾觀光局的網站上看到這間博物館的大名,之後又仔細瀏覽了引人入勝的博物館官網。很多功課,是在回家以後才做的。

丁格利(Jean Tinguely)是瑞士雕刻家及實驗藝術家,以機械式動態雕刻著稱。丁格利的作品,大多以電線、金屬片和廢棄物等作為媒材,讓組件以不同的速度運動或旋轉為表現。在博物館內展示的大部分丁格利作品,都連接著一個偌大的紅色按鈕,觀眾只要輕踩一下,就能看到眼前的機器開始運轉。因為作品本身特質所致,讓觀眾非常有參與感,尤其可以看到許多孩子們睜大了眼睛,好奇且目不轉睛地在作品前觀看。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作品,並非身為鎮館之寶的超大雕塑(上圖),而是位於地下樓,將一台雷諾F1賽車解體而構成的作品(照得不好,所以就不放出來了)。還記得這作品乍看之下,很難看得出所以然,因為丁格利創作的特質,讓我直接聯想到廢棄物拼湊。只是昏暗的小房間裡,在牆面上以投影方式播放著F1賽車的片段,仔細一看,更讓我看到了雷諾車廠的商標。在聽了語音導覽資訊以後才了解到丁格利與F1賽車的淵源,藝術家本身是個賽車迷,更與幾位當時的賽車手結為好友,而我後來也在一樓的展示中,看到另一件因為車手意外身亡而引動藝術家靈感的作品。

現在回想起來,因為作品「會動」的特性,很多影像仍然是歷歷在目,也許因為解體賽車的作品,有著一些我本身比較認識的特徵,所以當時才會覺得特別有趣。

丁格利的作品中,還有一個被稱為「繪畫機器」的著名系列。可惜的是,在我參觀的當時,雖然有看到幾件此系列作品,不過它們並無法運轉,這大概是我回家做完功課以後的唯一遺憾吧!

PS.除了丁格利作品的常設展示以外,該館一樓的大部分空間,其實是以特展為主。我去的時候,看到的是艾娃˙埃普利(Eva Aeppli)特展。只是展出的埃普利作品中,絕大部分與「死亡」主題有關,就說是這一陣子的心境吧,這並不是我想要去思考、感受的題材,因此在參觀時看得很大概,倉卒走過就算。

PSS.博物館官網按此

May 16, 2006

非廣告

周末下午,不用花飛機票,和我們一塊輕鬆走進博物館探究竟!載你到北歐、美國、日本等國家去大開眼界!

《博物館國際遊》系列講座

《博物館國際遊》系列講座周末下午,不用花飛機票,和我們一塊輕鬆走進博物館探究竟!

每一場講座開始,由「愛上博物館」作者桂雅文主持,傳授「如何參觀博物館」、「如何在博物館攝影」、「如何在博物館做文字記錄」、「如何在博物館進行人物專訪」的方法,現場實務建議與示範三十分鐘,再由各場主講人親自拍攝的『主題博物館影像』導覽方式,帶來一場豐富的知性饗宴!

5/27(六)品味「北歐設計博物館」 李俊明 溫文儒雅
6/03(六)探索「美國原住民博物館」馬騰嶽 浪漫灑脫
6/10(六)走訪「日本生活博物館」 黃貞燕 溫柔婉約
6/17(六)親臨「博物館的修理現場」林煥盛 活潑新鮮
時間:95年5月27日~95年6月17日,每週六下午2:00~4:00(免費講座,限60名)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 台北市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02)2381-3345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崇友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國立台灣博物館?MeDA博物館教育發展協會
報名專線:崇友文教基金會 李怡欣執行秘書 02-23813345

講師群簡介

講師:李俊明
簡介:文質彬彬的李老師,是科班出身的文字人,擔任過數家大型雜誌總編輯,從喜歡旅行到成為專司寫作,從放棄”有抬頭工作”到”尋找到自己最愛",一起來聆聽他的行腳、他的觀察!
現任:專職作家,著有《驚艷上海》、《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哥本哈根設計現場》、《見藝思遷:雪梨墨爾本博物館私旅行》、《雪梨風格旅行》等。

講師:馬騰嶽
簡介:豪放不羈的馬老師,攝影和文字都得過許多獎項,「台灣原住民」是他一生關注的焦點,特別會”搏感情”的田野調查方式,深入原住民文化,一起來聽聽他剛從美國帶回來的學習之旅!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

講師:黃貞燕
簡介:氣質典雅的黃老師,藝術史的背景使旅日十年的她,沈浸在日本的博物館環境,以貼近的生活體驗日本文化的精緻和用心;來認識黃老師,一起學習日本精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日本國立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日本博物館史博士

講師:林煥盛
簡介:全球屈指可數的『東亞紙質文物修復師』!京都十年學藝,載譽歸來,他帶來最近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訊息,和日本人古蹟書畫修復的點、線、面做法,第一手深度資料,首次向你放送!
曾任:東京國立博物館研究員文化財部保存修復課修復師,京都國立博物館文化財保存修理所第一裝潢室(株)宇佐美松鶴堂修復師,日本國立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工芸科?研究科東亞裝裱史博士候選人

主持人:桂雅文
簡介:古靈精怪的桂老師,確信台灣博物館會愈做愈好,有一天國際觀光客因博物館來台灣玩;希望我們台灣人自己呢!喜歡走進博物館,像是走進庭院散步一樣,自然!
現任: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藝術史與藝術理論博物館管理組博士候選人,MeDA博物館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總監

May 15, 2006

[Swiss2006] Foundation Beyeler

坐在前往拜爾勒基金會美術館的途中,看著電車外漸漸開始變少的房子,思緒一下子回到幾年前在日本大阪參觀美秀博物館的經驗。儘管時間空間的差異,這兩此參觀,卻恰巧有著一個共同點,都是為了要一賭名家建築作品而長途跋涉。



美術館的創建,始於畫商拜爾勒夫婦的美意。拜爾勒夫婦捐出一百六十件現代繪畫與雕塑作品,成立基金會,並邀請義大利著名建築師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這間美術館。美術館於1997年成立,自此以後便成為巴塞爾熱門的藝術展覽場地。

此番前去,恰巧遇上馬蒂斯回顧展,展出作品高達一百七十多件,因為是瑞士境內首次完整展出馬蒂斯生平,因此在瑞士境內堪稱盛事,吸引不少人前往朝聖。即使我特別起個大早在一開館就抵達,看著前頭已經有許多比我勤奮的鳥兒,我也只能望著人龍興嘆,乖乖地加入行列等待。

我在館內大約花了三個小時看完全部的展示(包括馬蒂斯特展和美術館的常設展)。由於館方並沒有設置語音導覽,在馬蒂斯特展提供書面解說供參觀者索取,常設展則得倚賴館方出版的畫冊與導覽,對慣用語音導覽的我來說,真是一大遺憾。

馬蒂斯特展大致以編年的方式呈現,人們因此能夠隨著展覽而一窺藝術家風格的演變。大體而言,儘管馬蒂斯早期的畫作用色較為陰暗,不過我卻對1910年代的作品特別有感覺,尤其能感受到作品的表現力。而1920年代創作的幾幅作品,則讓我更是驚為天人,對牆面的細膩雕琢,讓我好像看到了威尼斯總督府內以典雅織錦鋪設的牆面。其他則還有一些令人莞爾的雕塑作品,以及素描與版畫等,讓人不悔走了這一遭。

常設展的部分也是非常豐富,莫內、塞尚、布拉克、蒙德里安、米羅、康丁斯基等大師作品,讓人在欣賞的同時,也不禁讚嘆收藏家本身雄厚的財力,更欽佩他無私的胸懷,願意將自身收藏捐贈出來,公諸於世。

待我看完展覽,已經將近下午一點,儘管已經飢腸轆轆,還是花了不少時間在館內附設賣店裡挖寶。此處除了販賣目前與過去的展覽畫冊以外,也有不少藝術書籍與精緻商品。我一眼看到一本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特展畫冊,特價只要十瑞法郎。詢問之下得知,原來2005年曾經辦過馬格利特特展,只可惜當時並不知道這個訊息,不然我可能去年就已經說服米奇一同到巴塞爾參訪。馬格利特是米奇最喜歡的畫家之一,我於是就順手把這本印刷精美的畫冊買了下來,帶回家當伴手,犒賞米奇在家辛苦工作賺錢給老婆出去玩!

走出基金會,原本想到基金會附設的餐廳看看,不過一看到餐廳裡外座無虛席的忙碌,外頭懾人的太陽又好似夏日,讓我打了退堂鼓。我於是跳上電車,繼續往當日的另一個目標丁格利博物館(Jean Tinguely Museum)前去。

PS. 拜爾勒基金會官方網站點此

May 11, 2006

【食驗室】茄盅焗飯

我從小就愛吃焗烤類的東西,因此,還住在台灣的時候,就常常到義式餐廳報到,為的就是那一盤香噴噴熱烘烘的焗飯。剛搬到義大利來的時候,本來還暗自竊喜,這下子可以好好變胖一下,用力地享用各式焗飯變化,不過沒多久就發現,焗飯這東西在義大利還真是不存在!

剛開始試著在家自己動手做焗飯,儘管不甚成功也還像樣,在餐桌上藉機問了米奇,在義大利有沒有類似的東西,他的回答是:「沒有。」他以為這東西是我的發明,殊不知是台灣義式餐廳裡常見的餐點。想了想,我想這比較可能是日本人融合義式烹飪而發明的變化。

前幾天順手翻了翻食譜,看到一個很重看的菜色 – 茄子盅。我說重看,是因為我不吃茄子,不過米奇倒是挺喜歡的,所以當下就決定找一天中午試做給米奇,看看自己的請客菜色能不能在添一筆。

今天做起來挺順手的,我以食譜為準,加入了自己的變化,吃起來還真是挺不錯的。只是,整個做下來有點耗時,準備工作大約花了四十分鐘才進烤箱,不過也可能是因為我做兩種版本,一種有茄子一種沒茄子的關係吧!

兩人份材料如下:
一杯米(先用電鍋煮熟,我用的是平時用來煮燉飯的米)
洋蔥一顆
培根50g
番茄兩顆
日本茄子一顆
帕米森起士50g
摩札雷拉起士一個
麵包粉三大匙
橄欖油三大匙
奶油糊醬(besciamella)

大致做法如下:
1.茄子對半切,挖空內部留下大約1公分左右。抹鹽,放置大約20分鐘。
2.中火熱鍋,加入橄欖油,放入切成絲的洋蔥,炒至開始變金黃的程度,加入切成小塊的培根炒香,再加入步驟1挖出切小塊的茄子肉,炒至茄子變軟,最後加入切成小塊的番茄拌炒約五分鐘,起鍋。
3.準備一個大碗,放入煮熟的飯、步驟2準備的料、切成小塊的摩札雷拉起士、磨成粉狀的帕米森起士和麵包粉等,用大杓攪拌均勻(也可以加入適量百里香)。
4.用水沖洗茄子盒,之後用紙巾拭乾水分。把拌好的3填入茄子盒,澆上奶油糊醬,烤箱180℃烤25分鐘。

注意事項:
1.因為培根和起士本身就已經夠鹹,所以我沒有加鹽巴。
2.奶油糊醬的做法:30公克奶油用小鍋子加熱至融化,慢慢篩入30公克麵粉,一邊加入一邊拌炒,之後慢慢加入牛奶(約250ml)攪拌成糊狀,煮至適當濃稠度即可關火。


圖片說明:
今天做出來的成品長這樣。我做了兩種版本,鋁箔包的版本是沒有放茄子。

May 09, 2006

一種慾望

DV攝影機是我定期發作的症狀之一。一台想了好幾年的機器,到目前為止都還無法下定決心,每次手上只要有點小錢,就會開始到處看。這東西並非生活必需品,儘管每次看到人家在拍,心裡都會有點羨慕,不過認真想起來,用到的機會不多,加上並沒有預算買高階的機子,這東西應該純粹是我的玩具…

這次又冒出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因為年底可能會跟著米奇到南美走一趟。雖然八字都還沒有一撇,我卻早已開始幻想各種狀況,更發瘋了想把他做demo的場子給拍下來。所以,稿費一到手,我又開始到處看了。

上星期在超市廣告上看到特價,因為不超過三百歐元,讓我很心動!昨天跑了一趟,順便去了同一購物中心內的另一間3C家電賣場比價。最便宜的S牌要三百八十歐元左右,廣告單上看到的P牌則是三百歐。

記好了型號,回到家花了一整晚迷失在網路上,看到了台灣有P牌的低階3CCD機種,某購物網站特價不到一萬五!因為這樣,又順手查了P牌其他的機子,為了兩台更高階的消費機種心動不已。

只是在逛網站的同時,腦袋裡出現了一個從來沒有想到的問題:台灣是NTSC系統,歐洲是PAL…意思就是,我在台灣買的機子,大概很難在歐洲直接接電視看,只能用電腦看!這讓我對在台灣買DV的想法打了退堂鼓…

看樣子在義大利買的機會比較高。不過,如此說來,買好一點的機子大概是不可能,想買的慾望,隨著在網路上到處比價的時間而愈形消逝,到現在,那慾望大概只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一…看樣子發作期就要過了,也許等到哪次真的夠衝動,才會有一台攝影機到手了!

May 07, 2006

[Swiss2006] 到Foundation Beyeler朝聖的途中

抵達巴塞爾的第三天,我排了兩個重點博物館,一是Foundation Beyeler,一是Museum Tinguely。

Foundation Beyeler目前這檔展覽,是熱門的馬蒂斯特展。走在巴塞爾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海報宣傳,看樣子是此地的大事。因為不知道特展的規模有多大,也不知道人會有多少,我特別將此地列為當日行程的第一站,希望不會運氣背到讓我遇上排隊購票的人龍。


早上九點多,我人早已來到萊因河畔,看了看手錶,時間還早,我於是在密特勒雷橋前下了車,沿著橋走過萊因河,一邊悠閒地散步,一邊拍照。過了橋以後,我跳上另一班電車,直往Foundation Beyeler前去。

目的地位於巴塞爾郊區,從市區乘電車過去有一段距離(大約二十多分鐘),我也樂得在電車上欣賞沿途美景。巴塞爾是個很青翠的城市,今年歐洲的春天來得晚,我在巴塞爾的這段時間大概只說得上是早春,不過卻已經有著繁花盛開的景象,我的心情也隨著繽紛的景緻而雀躍了起來。

車行經過Eglisee以後,在左手邊出現了一片片的園圃。我起初還不太在意,以為是哪戶人家在自家園子裡犁田種菜,不過多看個兩眼,卻看到一塊塊井然有序的園圃,幾乎沒幾步路就有一間存放工具用品的小倉庫,我這下子才恍然大悟,這一大塊地區,大概是此地的市民農場吧!還沒到十點呢,就已經零星看到一些人在這園圃區走動,只可惜車行速度頗快,我總是來不及按下快門,只好暗暗希望回程時還能有好天氣,屆時在跳下車照幾張相。

PS. Foundation Beyeler的馬蒂斯特展會一直持續到今年七月九日。

May 05, 2006

[Swiss2006]尋找一種熟悉的感覺

下午四點,我從德國又回到了瑞士。在終點站的克拉拉廣場跳下了公車,飢腸轆轆的我,只想找個地方坐下來吃點東西。人生地不熟的,一下子慌了陣腳,一個人的旅行,就吃飯這檔兒事最讓我討厭。

我不喜歡一個人上館子,所以獨自旅行的時候,總是隨便找點東西吃了就算。儘管如此,總還是習慣性地尋找自己熟悉的地方。

環顧四週,我看到了熟悉的星巴克!這會兒才想起,曾經在其他網誌上看到過,瑞士也是被星巴克入侵的歐洲國家之一。(我知道的其他國家還包括德國、英國和奧地利,怎麼大多是講日爾曼語系國家,不知道丹麥和荷蘭是不是也有星巴克的足跡?)



走進星巴克,看到了熟悉的裝潢,聞到了熟悉的咖啡香,心裡頭竟然好像鬆了口氣一般。點了大杯的焦糖瑪其朵和比薩,走上二樓,找了個靠近窗戶的位置坐了下來。看著窗外來往的人群與繁忙的電車交通,我拿出買好的明信片,一張張地寫了起來。

已經記不得上次拿筆寫字是什麼時候了!儘管字寫得彆扭,從前工整的筆書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不過趁著記憶猶新的時候,與朋友分享著當下的感動,心頭上,有個大大的微笑。

PS.照片是從星巴克二樓看出去的克拉拉廣場。

記2006/May/05

前一天晚上在音樂會上看到的豐富色彩與澎湃情感,在看到她的當下,世界霎時間只剩下黑白…枯瘦如柴,大概還無法拿來形容我眼前的她,震驚又如何能形容我當下的情緒,短短兩個星期不見,她的狀況像坐雲霄飛車般地走下坡,蠟燭,看樣子是要燒到底了。

從來沒有想過,能夠呼吸,能夠喝杯水,竟然是件那麼幸福的事。

「讓我們大家一起呼吸!」這句話聽來可笑,不過卻是病榻上的她,心底發出的渴望。仰賴呼吸器卻仍頻頻感到窒息,這句話,懇求著身上的每一個細胞跟她合作,然而,情況又豈是她或醫生所能控制…

看著眼前的她,我清楚地感受到兩個我。一個我是抽離的,冷眼看著一切,好似眼前種種與我無關;另一個我激動且感傷,好幾次,眼淚差點不爭氣地掉了出來。

從她開始迅速惡化以來,我就不太願意去看她,總是以工作忙或身體不適當成藉口。工作忙是事實,身體不適,不想讓她孱弱的身體再去承擔另一種病痛,也是事實,不過最真實的那個理由,是因為心裡頭揮之不去的恐懼,害怕面對死亡的恐懼。

在這個下午,我很清楚地知道,再不多花點時間來看她,以後一定會後悔…

May 02, 2006

[Swiss2006] 大師建築之旅

結束了約莫四十分鐘長的伊拉茲姆斯漫遊,我再度跳上電車前往克拉拉廣場搭乘公車。站牌並不難找,而且也已經有些人在等車了,其中有四個觀光客模樣的大男生,看樣子大家夥兒的目的地應該是一樣的。

我沒等多久車子就到了。巴塞爾的公車準時地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一點兒緩衝的時間都沒有。上車後,拿出免費車票,並告訴司機我的目的地是位於德國境內Weil am Rhein的Vitra博物館,司機以一口流利的英文告訴我,只要補差額兩歐元即可,讓我對此地大眾運輸加上一分。

從克拉拉廣場搭車到Vitra博物館約莫是二十幾分鐘的車程,期間也會經過瑞德邊境,只是我看那邊境警察也管得頗為寬鬆,車子一輛輛過去,就沒看到哪一輛有被攔下來檢查過。

抵達Vitra時剛過十一點,恰巧趕得上十二點的專人導覽。之所以會專程到此走一遭,除了我對於這間家具公司的產品有所偏好以外,更因為此地有著許多建築大師的作品,而想要親身體驗大師設計的空間,除了參加專人導覽以外別無他法,這也是我把時間算得很準的主要原因。

這裡除了有由Frank O’Gehry所設計的設計博物館以外,園區規劃則出自Nicholas Grimshaw的手筆,其中有Alvaro Siza設計的廠房,還有Zaha Hadid的消防站(現已改為展覽室)、安藤忠雄的會議中心等。到Vitra園區走一趟,就可以看到這麼多大師級作品,好比參觀了當代建築設計展一般。

這一陣子博物館內的特展以Joe Colombo為主題,看展加導覽整個走下來,大致要四個多小時。即使這櫻花怒放的春日讓人想要在戶外賞櫻踩綠,這四個小時走下來,卻讓我覺得這次專程到巴塞爾走一遭,已經值回票價了。

PS. 有關Vitra博物館的專文, 就請您移駕到About Museum去看了!!

May 01, 2006

[Swiss2006] 漫步巴塞爾

儘管鬧鐘設定在八點,拜巴塞爾繁忙的火車交通之賜,我仍在天剛亮六點多就醒了過來,斷斷續續在床上昏迷到八點,才不情願地起了床。一晚輾轉難眠,起床時說不上什麼神清氣爽,梳理完畢,到餐廳用了附送的自助早餐,順便多喝了杯咖啡,才大致醒了過來。

出了位在車站後方的旅館大門,走到車站前方搭上電車。按計畫,我該直接搭車到克拉拉廣場(Claraplatz)轉乘公車,前往該日的重點博物館參觀,只是不消十分鐘的時間,車行已過了市場廣場(Markplatz),看到美麗橘紅色的市政廳,又看了看手錶,我連忙跳下車,先在市政廳一帶逛逛再說,畢竟離博物館開門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時間上挺充裕的。


除了走進市政廳中庭參觀以外,我也在市政廳前的市場看了看,恰巧看到了市府規劃的漫步路線指示牌。前晚順手在旅館拿了資料,也稍微研究過,本來就想在五條路線中挑一條走走看,選期不如撞期,我於是挑了最短的伊拉茲姆斯路線(Erasmus walk),開始隨著紅色箭頭行進。

隨著箭頭,我開始沿著一條上坡路道行走,沿途不但有眺望密特勒雷橋(Mittlere Bruecke)的絕佳地點,也是巴塞爾大學校區的一部分。我一邊享受著清新的空氣,一邊用相機紀錄下眼前所見的美景,慢慢地往主教堂(Muenster)走去。

位於小山丘上的主教堂,是巴塞爾歷史重大事件的發生地。臨著萊因河、向北望去一目瞭然的絕佳戰略位置,自兩千兩百多年前就吸引人們在此駐居活動,目前遺留下來的史跡可追溯到凱爾特與羅馬時代。

主教堂廣場號稱是歐洲最美麗的廣場之一,靜謐平和的氣氛,讓我很難聯想到,這裡竟也是大型戶外活動的舉辦場地。抬頭一看,兩座尖塔中,有一座正在進行整修,上面想必是眺望市景的好所在,只是為了安全起見,必須兩人以上結伴而行,才能爬上那重重高升的階梯,到尖塔頂端一覽美景,讓我不免遺憾,看樣子,在這個城市活動的第一天,它就已經開始替我準備舊地重遊的理由。